|
“挪票房”:是指把一部 电影 的票房收入算入到另一部电影当中。假如一位观众去看了A电影,但影院却出于某种目的要给B电影增加票房,经过一系列操作,这本应算在A电影账面上的钱,就被转到了B电影上。对于这种做法,电影业内还有更“专业”的术语——搬砖。
“偷票房”:影院为了谋取更大利益,私自出售不与片方进行收益分成的电影票,例如单位或个人组团购买的团体票,这样全部的票款归影院自己所有,但片方却不能获得任何利益,这部分本应在市场中的票款,就无声无息地进了影院的口袋。
《赵氏孤儿》 与 《大笑江湖》 的“偷票丑闻”(本报曾作报道)在捅开一个行业的窗户纸同时,也引发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圈内所有人都闻“偷”色变。
在北京,有人爆料说,冯小刚的《天下无贼》曾偷了《功夫》的票房,此话一出,即遭到了华谊老总王中军的驳斥;在成都,各大院线这两天也被网络一篇隐去真实姓名的采访报道所烦躁,内容称:“今年6月,成都某家影院发生利用团体票挪票房的事件。当上报后,该影院和所属院线做了内部检查,处以数倍的罚款,但未对媒体通报。”昨天,几乎所有院线都拿出了“谁主张谁举证”的架势否认此事是发生在自家影院。
但不可否认的是,“偷票房”的事实,是已经存在多年的“潜规则”,只是因为人人都在利益链条中,所以一直没有人敢公开喊冤。
偷票房方式有多种
“典型搬砖式”
看A电影,给B电影的票——>票款计入B的票房
“瞒天过海式”
团体票、会员票——>票款计入任意某部电影票房
“偷梁换柱式”
套餐票——>部分票款直接落入影院腰包
而另一位在成都影院从事多年工作的业内人士却向华西都市报记者披露了另一个偷换概念,他表示,目前大部分影院有着更隐蔽的做法,其中比较高明的做法是“乾坤大挪移”。拿今年《唐山大地震》来说,上映前突然提高最低限价,冯小刚坦然表示是为了“防家贼”,因为影院经常把本应与片方分账的票房转移了。
具体做法则是:比如看《唐山大地震》一般票价60元,而影院只按照最低限价30元出票,而把观众付的另30元算做“套餐”——购买饮料、爆米花的消费。而卖食品的费用是不与片方分账的,这样影院就巧妙地将利润转移。
“另类黑客式”
进入电脑票房统计后台终端修改数据
更为可怕和专业的手段,是有人可以进入电脑票房统计后台终端修改数据,尽管电影局进行了严格的加密措施,但还是有人可以拦截这个数据,并进行修改。
为什么要“偷票房”?
偷票理由1:完不成保底任务要赔钱
偷票理由2:为追求更多分账而做手脚
成都某院线M女士:大院线公司基本不参与
现在,几乎所有的矛头都指向院线和影院,他们为了完成考核任务,为了追求更多分账,参与其中。 |
|